ZBLOG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学资讯 > 正文

大学资讯

清华大学姓陈的教授(清华大学姓陈的教授有哪些)

基础教育信息2022-10-19大学资讯274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清华大学姓陈的教授(清华大学姓陈的教授有哪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清华大学教授名单

       清华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211工程”、“985工程”,清华大学是中国乃至亚洲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

       以下是清华大学教授名单:

       吴良镛-----建筑学院教授

       张维------工程力学系教授

       陶葆楷------土木系教授

       蔡方荫------土木工程系教授

       蒋廷黻------历史系教授

       叶企孙------物理系教授

       梁启超------国学院导师

       李学勤------历史系教授

       吴仲华-----动力工程系教授

       章名涛-----电机系教授

       顾毓------电机系教授

       王秀------物理系教授

       吴有训------物理系教授

       马约翰-------体育部教授

       王国维------国学院导师

       徐葆耕------中文系教授

       张仃-------美术学院教授

       赵访熊------数学系教授

       施嘉炀------土木系教授

       潘光旦------社会学系教授

       张奚若------政治学系教授

       陈寅恪------国学院导师

       姚期智-----高等研究院教授

       常迵-----电机系教授

       黄文熙-----水利系教授

       萨本栋------物理系教授

       陈岱孙------经济系教授

       刘仙洲-------机械系教授

       李强-------社会学系教授

       吴冠中------美术学院教授

       华罗庚------数学系教授

       庄前鼎------机械系教授

       俞平伯------国文系教授

       刘文典-------中文系教授

       赵元任-------国学院导师

       格非------中文系教授

       汪家鼎-------化工系教授

       钟士模------电机工程系教授

       王士倬-----航空工程组教授

       吴宓------国学院系主任

       施一公-------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童诗白------自动化系教授

       梁思成-----建筑系教授

       熊庆来------算学系教授

       张光斗------水利系教授

       孟昭英------物理系教授

       黄子卿------化学系教授

       金岳霖------哲学系教授

       李济------国学院系讲师

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的教授信息

       姓名 职称陈秉正 教授陈涛涛 教授陈云玲 助理教授邓颖璐 助理教授高峰 助理教授何平副 教授黄张凯 副教授姜磊 助理教授李稻葵 教授 郦金梁 副教授李旻文 助理教授刘淳 副教授陆瑶 助理教授庞家任 助理教授Powers,Michael R. 教授王桂琴 副教授王浩 助理教授王洪 副教授王珺 副教授王茵田 副教授杨之曙 教授张丽宏 副教授张陶伟 副教授赵冬青 副教授朱世武 副教授朱武祥 教授 朱英姿 副教授朱玉杰 教授曹泉伟 特聘教授注(图片参考资料 )

三、清华大学没学历的教授,被誉为百年一遇的大师,他是谁呢?

       中国近代出现了许多文豪墨客,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五大文豪分别为:鲁迅、巴金、矛盾、郭沫若、曹禺。这几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我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个人他叫陈寅恪。大家可能会不禁发问,既然小编说的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大师,那为何在这几大文豪之中却无一席之地呢?小编是这样认为的,俗话说得好,大鱼总是沉在最底下的,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位陈寅恪到底有多牛。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近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1925年,陈寅恪留学归国后就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之一。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最后因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之后一病不起,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离开人世。

       位列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他还会二三十门外语,曾留学美、日、德、法、瑞等国,精通梵文、西藏文、巴利文、英文、法文、德文,主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佛经之比较研究真是令人羡慕、敬佩!回想当年,小编要不是被一门英语拖了后腿,至少也是个本科啊,看到陈先生这二三十门的外语,我表示当场晕了,说笑,说笑,继续正题。陈寅恪才高八斗,被傅斯年称为“百年一遇的大师”。陈寅恪讲课时很有自己的一套,他不说前人讲过的,也不说外国人讲过的,只说从未有人教过的,只要有他上课的教室总是人满为患。除了听课,甚至又有远道而来向他学习的老师,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

       陈寅恪从12岁开始留学了美、日、德、法、瑞等国,但是一路游学学会了几十门语言到头来一张文凭都没拿,对此陈寅恪自己说:博士不难,但是耽误时间,只要我学到了知识,有没有学位一点都不重要。正是这位视文凭为废纸的大师,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术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四、陈寅恪:无声望、无学位、无著作,为何能被聘请为清华导师?

       1925年,“国学泰斗”王国维,“维新名士”梁启超,“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三人和当时无声望、无学位、无著作的“三无素人”陈寅恪一起被聘请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对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而言,陈寅恪真的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他无声望,但曾与鲁迅同窗,其学术造诣也广受吴宓、傅斯年等一众名士的赞叹与敬仰;他无学位,但却曾在德、法、美等多国留学并通晓蒙古文在内的二、三十种文字;他无著作,但近乎著作等身的梁启超却说自己所有的著作也不及他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在吴宓和梁启超的极力推荐下,陈寅恪正式加入国学研究院,自此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也就成为了我国学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子之公子,教授之教授

       陈寅恪在学术上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良好的家世与从小接触的文化圈子对其成长的加持也是必不可少的。祖父是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陈宝箴,父亲是“清末四公子”之一的陈三立,在这样的家世环境中,陈寅恪可谓从小就浸润在书香中长大,绝对称得上是“公子之公子”。

       在祖父陈宝箴去世后,陈寅恪一家举家迁至江苏金陵。那时其父陈三立直接在家中创办了“思益学堂”,该学堂不仅先后聘请了王伯、柳翼谋等国学大师前来任教,在办学理念上更是一派新式作风,陈三立与教师们约定“两不准”,即一是不准体罚,二便是不准要求死背书。

       因为家中文化氛围浓厚,平日家中往来也多有留学归国者,使得陈寅恪在留学日本前便有机会“从学于友人留日者学日文”。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陈寅恪更是得以在东西洋各国间留学,不断地开拓视野和积淀学识。这些学习的机会与经历也为他今后的治学之路打下了十分良好的基础。

       著名的历史学家夏曾佑曾在与陈寅恪谈话时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可见在民国时期,留学的机会相较现在是更难且更珍贵的。陈寅恪的学识通古今,贯中西,对于学问他无一不是深入考究。

       但就是这样一位学识渊博之士一生中却没有一张文凭,关于文凭他曾表示考博士并不难,但比起把两三年的时间都花费在一个专题上只为求一个文凭,他更在意的是把时间留给其他更广袤的知识。只求学问,不求学位,这是陈寅恪的治学之道,从中也足以窥见其精神世界的淡泊与澄净。

       他在任清华国学院导师之后不久,便成为了清华大学当时唯一的一位中文系“合聘教授”。清华任教期间,陈寅恪更是直接被师生们称为“教授之教授”。因为在他的课堂上不仅有学生,还有清华的教授和诸多著名学者。

       在他的课上,你可能会见到时任研究院主任的吴宓教授、哲学家冯友兰或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等,他们会安静地坐在教室后面听他讲《唐史》,讲《梵文文法》,讲一切瑰丽又神秘的文学历史。

       他的研究范围涉及“国学”中的哲学、文学、史学和古代科学等诸多领域,除此之外,他在西域民族史、宗教史、敦煌学等诸多方面也颇有建树。

       胡适先生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而著名的历史学家傅斯年更是激动地表示:“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由此可见,在学术造诣的广度与深度方面,陈寅恪都完全称得上是“国学大师”。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灵魂”这十字箴言本是陈寅恪为王国维的纪念碑文所作,但没想到兜兜转转75年后,这句话却成了先生自己的碑文。

       陈寅恪曾说:“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先生是如此说的,亦是如此做的。陈寅恪虽然是现在世俗所说的“官三代”,但是他却和政治不沾一丝关系,在他的眼里只有学术,在他的世界里也只有人人生而平等。

       1953年,中央历史研究委员会决定在中科院设立上古、中古和近代三个历史研究所。当时,中央考虑请陈寅恪任中古所所长,对此,陈寅恪开出的条件竟然是“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遵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而且,这个条件他也并非是为自己个人所提,他要求中古所的所有研究员都能被允许如此。

       此事在当时看来已经是非常大胆了,但这还不算完,他甚至还要求国家领导人给其开证明,用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以作挡箭牌”。这在当时看来是大胆的“特殊化”要求,但陈寅恪却未觉不妥,他的底气全然来自对学术纯净的忠诚。

       在陈寅恪晚年之时,他不仅双目失明,在其他方面更是处处受到掣肘,但对于学术自由的追求却从未放下。用了近十年的时间,由他口述,助手记录的85万字的皇皇巨著《柳如是传》终于完成。

       许多人不明白一代国学大师,为何要在晚年花费如此长的时间为历史上的一位妓女作传,更有人认为陈寅恪“著书唯剩颂红妆”。

       但对于陈寅恪而言,柳如是是一个拥有着强烈家国情怀和极强文化自觉的女人,她通晓诗词并可与名士畅谈时势,在南京城破之际,她更是勇于投水以殉明朝。面对当时的政局,陈寅恪只能跨越时空借柳如是来控诉当下的时代和追寻他唯恐失落的民族精神。

       正如中山大学蔡鸿生教授评价的那样:“事实上‘推寻衰柳枯兰意,刻画残山剩水痕’正是源自陈寅恪先生的文化使命感。”

       何谓“国学大师”,忠于学术的同时亦要忠于内心,即文品与人品融于一体的“道德文章”者流。无声望、无著作、无文凭又如何,正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治学为本,又何必图此虚名。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华大学姓陈的教授(清华大学姓陈的教授有哪些)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清华大学姓陈的教授(清华大学姓陈的教授有哪些)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